2015年9月13日 星期日

[台北] 錢唐村


結婚後和一眾研究所好友開始定期聚會:最早是名為Kingfolk的廚聚,六七道菜、三四罐啤酒和幾則八卦,就能賓主盡歡;後來可能大家都懶了,近幾次也就改成了餐聚。上回選了老牌雞湯名店驥園川菜,這回正好有人提及想吃江浙菜,便由我提議來安和路巷子裡的錢唐村。


江浙菜館可說是台北街頭最常見的外省菜式之一,歷久不衰。這當然與老蔣有關 - 老蔣出身浙江奉化,統治基礎正是建立在江浙財閥的支持之上;因此當49年國府倉皇敗退來台,一眾江浙老鄉也就跟著落腳寶島,有的在政壇呼風喚雨、有的在商界叱吒風雲,更不乏一班文人雅士、碩學鴻儒,對台灣社會各層面的影響皆非常深遠,自然也包括飲食文化。然而江浙兩省固然菜式多樣,八大菜系中就有浙菜和蘇菜之別,若再細分更有淮揚、蘇錫、本幫、杭幫、甬幫...等地方菜系,不一而足;但飄洋過海到了台灣,這些分野也逐漸開始模糊,有的更受川菜、台菜影響,漸漸被統稱江浙菜。

錢唐村名字看上去賣的應是杭幫菜(錢塘江口最大的城市便是杭州),但網站上卻說自己是上海菜(本幫菜) - 杭幫清淡,本幫卻有“濃油赤醬”之名;地理上雖近,菜系精神照理說也應有不小差異才是。但正如上段所述,台灣江浙菜各支系的分野早已越來越模糊,不要說主打上海小吃的秀蘭小館賣的比很多杭系餐廳還要清淡,甚至要在浙菜館裡看到紅通通的麻婆豆腐也不奇怪。


這天位子訂在中午十二點半,然而因為兩個朋友晚到,最後竟也是拖到一點多才開始上菜。其實大學時就和家裡來吃過,蟹粉豆腐煲是必點,其他就各自自由選擇:炒鱔糊、雪菜鮮筍、醃篤鮮、獅子頭...都是常見的江浙名菜,看來大家的口味也都是差不多的。


先上來的是這鍋蟹粉豆腐煲。大學時媽媽每次來這附近找阿姨串門子,往往就會來這包一鍋蟹粉豆腐煲回去當晚加菜。記憶中的好滋味依然沒變,即使稍嫌油膩,帶著濃郁蟹黃的黃稠醬汁卻也是相當下飯;豆腐則是過油過的雞蛋豆腐,老皮嫩肉,口感極佳。


學弟點了這道腐乳肉,倒是彰顯了濃油赤醬的本幫風格。豬肉選擇的是江浙菜系常見的肥膩三層肉 ;不似東坡肉是以冰糖醬滷,腐乳肉顧名思義是以腐乳作為醬汁基底,卻還加入了紅糟、紹興一道醬滷,醬汁甜醇,豬肉則是入口即化,相當特別。


鱔糊是我到江浙菜館必點的菜色之一,喜好更甚於酸酸甜甜的台南炒鱔魚。錢唐村採用的是蘇式的響油爆鱔作法 - 爆炒勾芡過後的鱔糊先端上桌,趁著熱再澆上熱油,霎時間滋滋作響油香四溢,真正是色香味俱全的感官享受。這天點的是最基本的清炒手法,有的則是會再加入韭黃或是銀芽,都很不錯。


雪菜春筍則是老婆點的:雪菜湯底熬的濃香,筍片則是又甜又脆,相對較為清淡爽口的一道菜,倒是有著杭幫菜的細膩婉約。


台灣的江浙菜館幾乎都有賣獅子頭,其實獅子頭算是淮揚菜系,最早便是揚州官民為了迎接自大運河乘船南下出巡的隋煬帝所獻上的菜餚之一。這裏的獅子頭燒的還行,肉團口感也不差;但醬色過濃,比起秀蘭小館的清淡雅緻卻又是遠遠不如了。

 清炒豆苗

 油炸銀絲卷,這裡沒附煉乳


既然吃上海菜,收尾怎能不來一鍋鮮香濃郁的醃篤鮮呢。熬得白濃的湯頭簡直就可以作為拉麵的豚骨湯頭,鹹味源自一同熬煮的金華火腿,鮮味則來自肋肉、鮮筍與青江菜,再放入一些百頁結,就是一頓上海飯局的完美句點。錢唐村醃篤鮮得湯頭熬得不錯,更富膠質,但仍不及前些年在六福皇宮留園吃到的令人驚艷。

飯後招待的小玉西瓜與甜點

雖然從前對這家餐廳的印象就不差,但十年一別今日再次登門造訪,依舊令人驚艷,朋友們更是讚譽有加。其實錢唐村最早開在東區延吉街,無奈租金壓力搬進安和路的小巷弄中;然而好餐廳總是不寂寞,那日用餐,為數不多的座位竟也是幾近滿席;加上價位樸實合理(那日六人吃得脹破肚皮也不過2600元),哪日若又發饞想吃江浙菜,倒是又多了一個質樸實在的好選擇。


錢唐村

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122巷48號
(02) 2707 - 0855
營業時間 11:00–14:00, 17:00–21:30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