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聖哲曼


位於塞納河南岸的聖哲曼屬巴黎第六區,全稱聖哲曼德佩(Saint-Germain-des-Prés),得名於區域內同名的聖哲曼德佩修道院(Abbaye de Saint-Germain-des-Prés),而整個區域便是以該修道院為中心往周邊區域擴散發展。

聖哲曼有著最經典的左岸人文風情,著名的花神(Café de Flore)和雙叟(Les Deux Magots, 或譯兩個蒙古人)咖啡館就坐落於此。海明威在一戰後的20年代流連於此並開美國文壇“失落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之濫觴,多年後回憶這段歲月寫下著名的"流動的饗宴"(A Movable Feast)也自此成為巴黎最知名的註解之一;剛過世的美食作家韓良露女士也特別鍾愛聖哲曼,甚至曾動過在此置產的念頭,日後於師大路一頭栽進的南村落計畫,或許多少也帶著她對此地人文風情和生活美學的依依眷戀吧。

著名的雙叟(Les Deux Magots)與花神(Café de Flore)兩大咖啡館,
就在聖哲曼大道(Boulevard Saint-Germain)與雷恩大街(Rue De Rennes)路口

如今的聖哲曼大道早已被觀光客淹沒,兩大咖啡館前操著英語的觀光客手邊快門閃個不停,甚至兩店之間還開了一家Louis Vuiton-就算沙特和西蒙波娃再世,想必也沒胃口在這裡一邊抽菸一邊討論存在主義了吧;但其實也沒什麼好抱怨,因為我們自己就是讓現在的聖哲曼大道看起來像忠孝東路的觀光客之一。

用忠孝東路比擬不夠精準,倒有點紐約SOHO區的逛街氛圍
所幸一個轉彎進了巷子步調就慢了下來,與外面熙攘的大街呈現截然不同的閒適風情:
戶外喝酒、喝咖啡、聊是非,搭配著一些薯條之類的小餐點,就是一個典型的法國人下午

正是剛到法國的第一天,週六下午的巴黎一如印象的遊人如織,但見某人殺進殺出買得好不痛快,小溫則和我興致盎然地聊著他在歐洲這一個半月的所見所聞。天氣一直陰晴不定,終於在四點左右大雨落了下來。“前幾天都還晴天啊!你們一到就開始下雨。”小溫兀自在那碎念,正好某人的膀胱也憋到了極限又四處找不著廁所(簡直就跟五年前的紐約憋尿行如出一轍),就找了個店坐下來順便點些東西來吃。


店員過來了,用還OK的英文介紹他家賣的阿根廷酥皮餃,順道自誇冰淇淋也不錯,法國人沒大家講的那麼不友善嘛!就各叫了一份來。東西味道不壞,卻也沒特別好吃,但總算是解決了某人的燃眉之急。收盤子時帥哥店員用英語問我們:“Good ?”身為含蓄的東方人當然是給他了一個滿意的答案...只是後來在瑪黑區又看到了同樣名稱的店家,才恍然大悟這只是一家連鎖店啊,有啥好問的...

酥皮餃本身味道普通,倒是那缽醬汁味道不壞
冰淇淋以法國的水準來說只能算是中規中矩,但也是海放鬼島囉

出了店雨總算是停了,拿了剛剛在Pierre Hermé總店買的點心走到盧森堡公園,也學起歐洲人拉了張凳子就開始吃甜點打嘴砲。雖然一直吃東西總覺得有點飽,但不愧是Pierre Hermé,除了著名的馬卡龍之外,某人買的玫瑰覆盆子塔也獲得獲得三人一致的讚嘆。


雨後的盧森堡公園,總算撥雲見日
 總店才賣的玫瑰覆盆子塔,餅身和自家馬卡龍同樣柔軟細緻,造型也美得像個藝術品

調時差總是痛苦,走到這裡,兩人也已開始神智不清;雖然整個下午一直吃且時間尚早,但也該早早用過餐回飯店休息了。傍晚六點的巴黎天色依然光亮,或許這也是為何法國人總是喜歡拖到八九點才用晚餐的原因;街上人潮依然熙來攘往,但餐廳不是尚未營業就是門可羅雀。

早已有了口袋名單上的餐廳,來到巴黎的第一個晚餐,就上個Brasserie吧。Brasserie很難翻譯成中文,比較接近的講法是啤酒餐館,但又有別於小酒館Bistrot。兩者不論在外型和服務型態上都很相像,但Brasserie賣的品項多元像是個法菜食堂,舉凡鴨腿、香腸豬腳以至於田螺、紅酒燉牛肉等常見法菜大多可點到,生蠔海鮮更是不可或缺;Bistrot賣的則多是鄉土或特色料理。兩者的共通點就是不似大餐廳(Restaurant)拘謹,是喝酒吃飯喇賽的好地方,室內喜歡老派裝潢且建築物往往本身就是古蹟,Brasserie可能華麗些-黃銅欄杆、花草燈飾,一派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華麗裝飾風格。關於Brasserie和Bistrot的差異,在Tripadvisor上也有一個有趣的討論串可供參考。


今晚選定用餐的餐館叫Brasserie Lipp(去年也曾在瑞士蘇黎世一家同名餐館用餐過,但彼此應無關係,詳見此文),地處聖哲曼的核心區域,對面就是花神和雙叟兩間咖啡館,或許也是這一帶最負盛名的餐館。海明威喜歡這裡的啤酒和香腸,甚至曾說在這兒讓他重拾寫作的熱情;但他不是這裡唯一的名人常客,密特朗、龐畢度、季斯卡等權傾一時的法國政要都曾是這裡的坐上賓;Lipp更與對面兩間咖啡館並稱“巴黎文學鐵三角”,由此印證它在左岸人文地景中的地位。

室內是標準的Brasserie裝潢:華麗裝飾、大面鏡牆、黃銅欄杆與勃根地紅座椅,
將時間凍結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好年代裏

或許是我們太早上門,店內顧客顯得稀稀落落;侍者領我們進到室內最裡面的位子拉開座椅,就這麼把我們侷促在餐廳最深處的角落裡。空調開的微弱空氣悶熱,內外場的員工都懶洋洋的,氣氛整個非常的不對勁-照理說,Brasserie即使非用餐時間也仍會提供服務,但顯然我們被當作打擾休息時間的不速之客了。打開菜單放眼望去,非常傳說中的老店的風格-全法文!問領我們進來的資深侍者是否有英文菜單,他冷冷地搖搖頭,然後以同樣冷冰冰的語氣懶懶地用英文說明菜單上的菜色...但老實說,講完一串還是一點想法也沒有。

還好我有先做好功課,Brasserie Lipp的老老闆是東北的亞爾薩斯人,自然這裡最有名的就是亞爾薩斯的香腸、酸菜、豬腳和啤酒了。事實上,巴黎許多Brasserie的老闆都是亞爾薩斯人,這自非偶然-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法國戰敗,被迫割讓亞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給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不願意做德國人被迫離開故鄉的亞爾薩斯人有許多就落腳巴黎,並帶來故鄉的美食和美酒-亞爾薩斯最有名的不是啤酒,而是從羅馬時代就名滿天下的亞爾薩斯白酒,搭配Brasserie賣的生蠔海鮮正好!(這次的旅程與亞爾薩斯很有緣,改天再另闢一篇談談)

某人沒胃口只想吃青菜,就照侍者推薦點了份蟹肉沙拉,結果...上來長這個樣子
小溫點的鴨腿。
來法國不知道要點什麼,點鴨肉料理絕對不會錯,處理的都在水準以上。
Lipp招牌酸菜豬腳(Choucroute LIPP spéciale au jarret de porc)

主角Lipp招牌酸菜豬腳端上桌-Choucroute就是亞爾薩斯名產酸菜,Chou就是製作酸菜用的甘藍菜(也就是高麗菜),與德國酸菜(Sauerkraut)可說是雙生兄弟;這道怎麼看都像德國菜的亞爾薩斯名菜既有著日耳曼民族大口吃肉的豪邁,又有拉丁民族細膩的烹調心思。豬腳不似在德國是先炸後烤而是與酸菜一道水煮,入口軟爛且吸滿佐料香氣,味道不壞,但分量極大還是很容易就膩口。

法國餐館幾乎每桌都會放一小罐黃芥末,
與台灣常見的美國進口貨的化學刺激味道完全不同,香濃爽口,配豬腳與香腸正好

整體而言餐點口味不差份量也十足,但侍者們的服務態度實在是打壞了我們的用餐興致;更令人有點傻眼的是點完餐後不到五分鐘餐點就通通端了上來,也不禁讓我想起幾個月前看到的這篇報導...知名老店是否會如此隨便或許我也無從探究,中央廚房的料理是否就不好吃也見仁見智,但相信下次出遊找餐廳的時候我會謹記:即使是名人背書的老店也不見得是品質保證就是。

在這個當下,還是早早回飯店洗洗睡吧-第一天就這樣操也是不輕鬆。


Brasserie Lipp (Paris)

+33 1 45 48 53 91
151 Boulevard Saint-Germain, 75006 Paris, France






本次巴黎住宿


Hotel Baltimore Paris Champs-Elysees
88 Bis Avenue Kleber, 16. Trocadéro, Paris, France 75116 (看地圖)

Hotel Brighton Paris 
218 Rue de Rivoli, 01. Louvre - Châtelet, Paris, France 75001 (看地圖)


其他巴黎住宿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